“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早期探索阶段: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京津冀大气污染物排放交易试点方案》,开始探索碳交易之路。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体系建设阶段: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标志着中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建成。
正式启动运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市场正式启动,首先覆盖电力行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市场规模扩大: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交易活跃度上升:2024年1月1日至11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83,209,683吨,成交额7,828,012,532.76元 。截至2024年11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524,832,294吨,累计成交额32,747,163,052.04元 。
交易价格上涨:2024年3、4月,碳排放交易日均价多次超过110元/吨,较2023年同期有着明显涨幅。10月全国碳市场日均收盘价为102.98元/吨,较9月上涨超过9%。
履约情况良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截至2023年底,2021、2022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99.61%、99.88%,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
市场扩围渐近:2024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将被纳入强制碳市场,近期已经发布了水泥和铝冶炼行业相关核算、核查技术指南 。
制度体系更完善: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施行,相关制度体系将不断健全完善,为市场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覆盖范围扩大:将有更多高排放行业被纳入强制碳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抓住碳排放主要矛盾,推动更多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交易主体和产品丰富:引入拍卖等市场机制,提高配额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基金等,提高市场流动性 。
数据质量提升:随着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制度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提高,推动碳配额分配方案调整。
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内碳市场将以更加灵活的身份参与国际碳市场合作,促进提升国内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碳减排进程。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与碳市场紧密相连。在碳市场的运行框架中,其核心是对碳排放权的交易管理。CCUS技术通过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从机制上来说,企业采用CCUS技术所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可以经过相关标准的认证转化为碳信用额度,这些额度能够在碳市场进行交易。
例如,一家大型的火力发电企业,安装了先进的碳捕集设备,每年成功捕集大量二氧化碳。这部分减排成果通过核算后,会给予企业相应的碳信用,企业可以选择将这些碳信用在碳市场出售给那些碳排放配额不足的企业,从中获取经济收益。
CCUS对碳市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市场减排潜力
CCUS技术能够挖掘那些难以通过传统减排手段实现减排的行业的潜力。像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由于其生产工艺的特点,实现深度减排难度较大。而CCUS技术为这些行业提供了有效的减排途径,大大增加了整个碳市场的减排量供给。
比如,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煅烧石灰石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通过CCUS技术捕集这些二氧化碳,能显著降低水泥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从而为碳市场带来更多的减排指标。
(二)丰富市场交易产品
在碳市场中,除了常见的碳排放配额交易,CCUS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碳资产进入市场。这种碳资产以碳信用的形式存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选择。
例如,有专门从事二氧化碳利用的企业,将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生产化工产品或者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这些基于CCUS产生的碳信用交易,拓宽了碳市场的产品范围,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其中。
(三)稳定市场价格预期
碳市场价格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如经济增长速度、能源价格变化等。CCUS技术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价格预期。因为它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减排量,使市场上的碳减排供给不会因为一些突发的外部因素(如极端天气导致可再生能源供应骤减)而出现大幅波动。
以一个区域碳市场为例,当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导致部分高排放企业增加碳排放时,如果有稳定运行的CCUS项目提供减排量补充,就可以避免碳配额供需关系的过度失衡,从而稳定碳价格。